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国外 服务器vps人

来源: 搜狐专栏
2025-05-10 07:15:45

最佳回答

“国外 服务器vps”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国外 服务器vps人

  为了和平与正义,英雄挺身而出

  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人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国与50多个国家的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中国人民与正义力量一起,勠力同心、反抗邪恶、命运与共。5月9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报道,重温英雄的感人故事,呈现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之光、和平之光。

  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东北抗联老战士刘义权——

  少年报国战顽敌

  本报记者 方 圆

  13岁,是刘义权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年龄。

  刘义权,原名刘大喜,俄文名字诺尔斯夫维奇,1943年4月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当时,他是东北抗日联军七军11人侦察小分队中最年轻的一名侦察员。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喜子”,小分队曾多次依靠他年龄的“掩护”打探到很多日军情报。

  后来,由于当时形势要求,刘义权等人经过艰辛跋涉,秘密穿越国境线,到达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东北抗联北野营,番号为远东红军88旅。

  此后,刘义权同苏联红军一道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他和80名抗联战士守卫一座大桥,经过浴血奋战,40名战士壮烈牺牲,22人负伤,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1944年,刘义权调任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将军警卫员,此后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尉军衔。

  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开始,俄罗斯政府每10年向东北抗联在苏联组成88旅的老战士颁发一次纪念奖章。刘义权三次获俄罗斯政府授予的“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奖章。

  刘义权曾回忆,当时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境内建立了临时驻屯所,一次出早操时,他因为负伤刚痊愈,跟不上出操队伍瘫倒在地。正当教官训斥时,一位身材魁梧穿马靴的中国军官出言阻止:“刚来的小战士,跑不动就让他在一边休息吧。”早操结束后一问才知道,那位军官就是周保中。

  几天后,周保中把刘义权叫到办公室说:“你就留我这儿干勤务吧。”从此,刘义权开始了在周保中身边长达6年的警卫员生涯。

  晚年时,刘义权把周保中将军的革命遗物和自己在抗联队伍中用过的物品捐给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他还经常应邀走进部队、机关、学校,义务宣讲抗联事迹和抗联精神。

  传 承

  “父亲身上的每一道伤疤都是守护正义的勋章,每一顶破旧的军帽都沾染过战场上的硝烟。”刘义权的女儿刘艳告诉记者,刘义权的事迹,体现了热爱和平的人们保家卫国的满腔热忱。

  刘艳说:“我从父亲身上感受到家国情怀,会一直铭记历史,教育后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80多年过去了,刘义权和抗联战士们曾战斗过的土地,春光正好,花开满坡。

  全程经历卫国战争的战地记者胡济邦——

  烽火玫瑰写传奇

  本报记者 窦瀚洋

  在浙江省永康市古山镇,有一座以胡济邦命名的“济邦公园”。园内庄严肃穆,一株株松树高大挺拔。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其中高度评价了胡济邦:“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3年,胡济邦开始参加党的情报工作。在国民政府外交部护照科期间,她凭借高效、细致的工作风格崭露头角,成功将16本护照送到了党组织手中。

  1935年,胡济邦被派往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工作,担任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联记者。在莫斯科的13年,胡济邦亲历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全过程,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克里米亚、波罗的海等战区进行采访报道,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战地通讯作品,展现苏联军民的英勇抗战。

  1941年8月,胡济邦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日本记者尾崎等组成新闻记者观察团进行考察。胡济邦的真实目的是核实日本关东军的部署。当发现日军有向南作战部署的动向后,胡济邦判断日军不会入侵苏联,并及时报告给苏联方面。

  如今,在胡济邦母校古山小学内,有一间资料陈列室,里面存放着这位校友的手稿原件、随身物品。每年清明节,学校师生都会举行纪念活动,追忆这位记者、外交家的燃情岁月。到今年为止,这一传统坚持了30年。

  致 敬

  “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在高年级开展‘外交周’系列活动,在丰富学校思政课程的同时,让校友胡济邦的事迹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古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刚果说。

  “胡济邦以笔为枪的坚毅品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每次听她的故事,都会备受鼓舞。”古山小学学生胡靖柏手里捧着自制的“烽火玫瑰手抄报”说,“不管身在何处,她能够随机应变、英勇战斗,是因为心中不变的信仰在支撑着她。”

  救下100多名比利时平民的中国女性钱秀玲——

  智勇周旋谋义举

  本报记者 尹晓宇

  远在比利时的一名中国女性,为何能够救下当地平民,成为比利时的国家英雄?

  二战期间,德军占领的比利时军事管制政府内,钱秀玲对时任军政总督的德军将军法肯豪森的秘书以死相逼后,见到了法肯豪森。她请求法肯豪森救助96名即将被枪杀的比利时平民。最终,这96人免于枪杀。

  1912年,钱秀玲出生在江苏宜兴的一个富裕家庭。1929年,钱秀玲赴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化学,学成毕业后,在当地定居。

  1943年的一个早晨,小镇广场上贴出一则布告:因为炸毁了德军的铁路,钱秀玲的邻居罗格尔3天后将被执行绞刑。签署人是法肯豪森将军。

  她猛然想到,法肯豪森曾在中国工作,是她堂兄钱卓伦的故交,且内心憎恶战争。于是,钱秀玲给堂兄发了一封电报,同时拿着堂兄之前赠给她的信件等去见法肯豪森。最终,罗格尔被免除死刑、判处劳役。

  二战期间,钱秀玲多次通过法肯豪森,共救下100多名比利时平民的生命。战争结束后,钱秀玲被比利时政府授予“国家英雄”勋章。

  1948年,法肯豪森接受军事审判。得知此事的钱秀玲以证人身份向法官作证,并带来当年被法肯豪森豁免死刑者的联名信。56次开庭之后,法肯豪森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纪 念

  宜兴市博物馆现代名人馆陈列着钱秀玲与家乡人的一些书信往来,她这样描述着家乡:“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宜兴籍作家徐风历时16年追踪,远赴多地遍访钱秀玲的后代、故旧,访问了当年获救的一位已经103岁的幸存者莫瑞斯,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并创作出版了《忘记我》一书,讲述了这位中国女性可歌可泣的事迹。

  中国无锡与比利时鲁汶是友好城市。2023年,热心企业家们在鲁汶大学设立“钱秀玲奖学金”;今年,由宜兴制作的钱秀玲紫砂像落地鲁汶大学自然科学学院。至今,在比利时仍有一条以钱秀玲名字命名的道路。

  帮助许多犹太人免受迫害的外交官何凤山——

  生命签证救难民

  本报记者 申智林

  湖南省益阳市的一处墓园里,圆弧状的白色大理石墓围,环抱着一座青黑色方碑,碑刻铭文清楚标记着,此地长眠着一位受人尊敬的逝者——何凤山。

  “我的父亲1901年9月出生在湖南益阳农村。”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告诉记者,“1938年前后,在担任国民政府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期间,他帮助许多犹太人免受迫害和屠杀。”

  上个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少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纳粹当局发出指令,以签证形式提供“移民证明”,即可获释离境。何凤山开始为犹太难民签发入境中国上海的签证。

  何曼礼说:“持有‘名义上’的上海签证,难民就可以逃出奥地利,并以途经第三地的名义,去往他们的真实目的地。”后来,纳粹当局曾没收领馆的物业。何凤山顶住压力、自掏腰包,租下馆舍重新开放领馆,继续颁发移民证明。

  根据难民提供的部分护照显示,1938年6月,有一张签证序列号为200多号,当年7月20日,序列号已超过1200号。一张1939年签发的签证,序列号为3681。至1940年2月何凤山被调离维也纳时,其所签发的签证显然远多于此。“父亲那一代的爱国者,目睹了中国人民遭受的屈辱,对任何民族受到的迫害都感同身受。”何曼礼说。

  铭 记

  随着史料持续挖掘,何凤山的英勇事迹及其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时至今日,在世界多地都留有以何凤山名字命名的纪念载体。

  2023年4月,何曼礼在益阳市讲述了父亲颁发“生命签证”的故事,来自以何凤山名字命名的凤山小学师生代表、何凤山母校益阳市一中师生代表、湖南城市学院师生代表等180余人到场聆听。今年4月,何曼礼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做了关于何凤山义举事迹的讲座。目前,益阳市博物馆正聚焦“生命签证”这一主题,布设历史图片展,展现何凤山的贡献。

  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将领戴安澜——

  沙场殉国志无违

  本报记者 田先进

  走进安徽省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村,一座由青砖、黑瓦筑起的民居映入眼帘。这里是抗日英烈戴安澜的故居。堂屋东侧的展示柜中集中摆放着戴安澜获得的各种荣誉。洪巷镇干部戴茂标介绍:“1904年,戴安澜将军在这里出生,后来不断学习、成长,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戴安澜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多次重要战役。35岁时,戴安澜升任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

  戴安澜为了表示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立下了“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并宣布:“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同古保卫战历时10余天,200师将士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进攻,歼敌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

  后来,戴安澜又奉命收复棠吉。他到前线指挥,给士兵们以极大的鼓舞。在随后的战斗中,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重包围。撤退途中,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胸腹两处中弹。由于缺医少药、断粮断炊,加上阴雨绵绵,戴安澜因伤势恶化壮烈牺牲,时年38岁。1948年5月3日,戴安澜的遗体迁回安徽,被安葬在芜湖市赭山公园内。

  缅 怀

  芜湖市第二中学,又名安澜中学,是一所为纪念戴安澜而创立的学校。校史馆内,“少年勤学 立志报国”等板块详细介绍了戴安澜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馆内还收藏了《戴安澜传》等相关书籍。“学校师生还以戴安澜将军事迹为素材,共同创作话剧。”芜湖二中校长朱国庆说。

  如今,在戴安澜故居内,相片与展板讲述着戴安澜浴血奋战的故事。戴茂标说:“故居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社会团体等来参观学习。”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